——高云岭蝶变中的人大代表力量 高云岭,因历史上“高士云集、祥云缭绕”而得名。这条七百米长的老街巷,蔡堡、吴贻芳、匡亚明等20余位文化名流旧居散布其间,跳动着古都的文化“脉搏”。曾因设施陈旧、空间局促而沉寂多年。如今,它却以“有记忆、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化客厅姿态焕发新生。这场破茧成蝶的华丽转身,深刻镌刻着人大代表、议政代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坚实足迹,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样本。 聚民声汇民智:让改造方案从“纸上”落到“心上” 深扎一线,精准把脉民生痛点。对于高云岭文化高地建设,先后有10位四级人大代表们递交7篇建议,他们深入街巷院落,通过社区议事会收集核心诉求:消防通道堵塞、休憩空间匮乏、老房风貌衰败。代表将民意提炼为改造靶点,并于去年推动街道打通“生命通道”,清理占道车70余车辆,消除消防隐患。今年在此基础上,代表们进一步提出挖缺历史文化资源,讲好街巷文化故事的建议,被区人大列入重点督办件。 议事搭台,协商凝聚集体智慧。人大街道工委开展“感恩奋进-代表先锋行”主题活动,区人大代表、街道议政代表纷纷认领高云岭文化提升这一项目,并持续跟踪项目落实情况。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先后组织召开10余场居民议事会,围绕“花池能否改休憩凳”、“店招雨棚如何既美观又实用”等具体议题,组织居民、商户、设计方、社区营造师等多方主体深入探讨、反复磋商,确保改造细节充分吸纳民意、凝聚共识。 匠心融合,平衡文脉传承与功能焕新。在“高士集”与“云岭屋”节点塑造中,代表们深度参与方案研讨,方案历经6轮大修改渐臻完善。画家喻慧少年时曾在这里成长,她的前后景设计思路改变了传统展示框架,使得“超微型社区艺术馆”上了墙。同时将居民捐赠的旧棋盘、茶壶嵌入“云岭屋”橱窗,使大师风骨与市井烟火在空间中对话共生。 强监督促落实:让美好蓝图从“愿景”变为“实景” 紧盯关键,护航“生命通道”畅通无阻。代表们紧盯2024年消防整治成果,督促城管、市政部门在2025年施工期间每日巡查,严控物料堆放,同步修复破损路面、改造老化自来水管网,从根源消除隐患,确保生命线始终畅通。 全程跟进,用足“绣花功夫”压实细节。代表们的身影活跃在施工现场。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空中蜘蛛网”问题,推动杂乱飞线、倾斜电线杆全面入地改造。城管队员在代表监督下全程参与,拆除粗放悬挂广告。他们严控云岭屋施工工艺,确保改造品质不打折扣。 聚焦长效,引导业态升级与治理协同。改造非一蹴而就,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引导餐饮、文创等业态向精品化、特色化升级。一方面,保留了有八十年代风格的聚兴综合商店。另一方面,也助力“老杨馄饨店”“老五金店”等门店换新颜。代表们推动建立《云岭屋管理公约》,以程序化民主确立空间使用规则,实现“谁的规则谁制定”。在代表全程参与下,破旧凉亭蜕变为“九大功能”复合空间:保留老年棋牌角,集成议事厅、便民信息墙;居民自主选定老照片、社区声音(买菜吆喝、麻将轻响)作为“记忆载体”,让空间充盈民主温度与文化认同。 凝共识促共治:让老街巷从“焕新”走向“焕活” 活化空间,打造“家门口”的活力场域。代表们积极推动改造空间的功能复合与活力激发。人大街道工委在这里设立了“云上说”社区民意收集点,昔日破旧凉亭蜕变的“云岭屋”,轻松切换“银龄社交场”与“社区议事厅”模式。环形座榻不仅承载温情交流,更成为代表和居民协商街巷事务的民主议事小屋。 传承文脉,点亮“可触摸”的精神坐标。代表们深度参与文化挖掘与呈现,一一梳理名人名言。“名言墙”上,蔡堡“演化需严谨”、吴贻芳“教师心藏大爱”、徐悲鸿“人不可无傲骨”等大师箴言在光影中生辉,让历史智慧在当代街巷中闪光。 深化认同,培育“主人翁”的共建自觉。在代表组织动员下,居民主动捐赠承载记忆的老物件,积极参与街区绿化美化、文明劝导等志愿行动,极大激发了居民“主人翁”意识。从厚载巷历史文化景墙到文云巷鸡爪槭红叶,八大主题节点串联起的不仅是景观,更是体现居民与代表的集体认同意识。 高云岭的蝶变,是一条街巷的涅槃,更是一曲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交响。人大代表以民声为蓝本、协商为阶梯、监督为利器、共治为归宿,将民主基因植入街巷肌理。昔日“高士云集”之地,今日升华为“众人聚力”的典范,为老旧街巷微更新点亮了“人民至上”的温暖灯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