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快速发展浪潮中,停车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尤其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因历史规划限制与空间稀缺,停车难题持续困扰市民生活。区城管局始终将缓解停车难作为重要民生实事工程,携手人大代表攻坚克难,通过系统化、多维度策略探索治理新路径。 闻令而动,跑出建议办理“鼓楼速度” 随着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以老旧小区为代表的停车矛盾突出,截至2024年,全区常住人口约94万人,机动车保有量近40万辆,泊位约25.5万个,泊位缺口率近40%。2025年市人大代表顾磊聚焦民生领域的停车难问题,提出将虎踞北路高架(古平岗立交至盐仓桥广场)中央绿化带改造为公共泊位的建议,为周边居民寻求停车问题破解之道。收到建议后,一场民生实事落地及矛盾化解攻坚迅即启动: 深入调研,科学论证方案可行性。群众利益无小事。分管区长亲自督办市民群众停车难的问题,区城管局快速联合市交通局、园林局等6部门现场踏勘,多次论证,完成交通流量分析,全面评估改造潜力及对周边交通影响,确认改造可行性。 精细设计,安全便民双保障。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拟采用“北侧建场、南移标线”设计,计划利用北侧桥下空间建设停车场,科学调整人行横道线及停止线位置,优化交通流线(东进西出),并拟设置专用信号灯相位保障通行安全。方案充分考虑桥梁安全与景观协调,严格设定车位与桥墩1.5米防护距离,增设防撞设施、限高架及监控系统,全方位筑牢安全屏障。项目拟在江苏省邮政机械厂北侧约180米路段,将新增停车泊位66个。 专班推进,力促项目加速落地。秉持“小泊位、大民生”理念,区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停车场设计与平面布局咨询稿现已完成,正在推进项目立项和桥梁安全评估相关工作,力争这一惠民工程早日建成投用。区城管局还将负责建成后的长效管理,确保设施完好与运行有序。 立体施策,持续扩充停车资源供给 秉持“配建为主、挖潜为辅、道路泊位为补充”原则,面对中心城区土地稀缺困局,城管部门围绕代表所言、民生所盼,打出“组合拳”:巧妙利用“金角银边”闲置地块,科学增设泊位,历年来建成草场门桥下、老虎山空地等临时停车场,补充泊位2000余个,备案公共停车场256处、泊位56521个,2023年以来新增祁家桥等7条停车收费道路、泊位229个;创新共享模式以打破既有壁垒,发挥驻区省级机关、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构建“省市区街”四级联动体系,全区开放错时共享停车场43家,其中区政府率先开放18个泊位惠及居民,累计推动9处省级机关院落向社会开放;以政企合作、校地合作实现共赢,惠及更多居民及医护人员,紫峰大厦定向解决鼓楼医院、市口腔医院医护人员停车需求300辆,释放医院停车资源方便就医群众停车,打造南大苏浙停车场共享场景,将月租金降低近四成,惠及70余户居民及百余名医护人员。 攻坚克难,绿色出行破解就医堵点 以“就医微公交”破解三甲医院“两难”问题,针对江苏省人民医院周边停车难、通行难这一焦点问题,区城管局把握地铁7号线开通契机,发挥综合协调优势,积极推进就医微公交开行工作。2025年3月3日,B15路“就医公交专线”正式开通运行,实现了从“站台”到“院内”的无缝接驳,目前日均客流量近千人,在解决了“市民就医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同时,也起到了适度缓解就医停车压力的作用。目前,该模式已延伸至中大医院,B26专线已于5月17日正式开通,省人医B90专线也于7月10日开行。 民有所呼,我必有应。从错时共享车位的“让”到微公交的“畅”,再到高架桥下的“变”,鼓楼区用实际行动将代表建议转化成惠民成果,生动诠释了“把民生难点转化为治理亮点”的坚定决心。民生工程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是否暖到群众心坎,解决停车难没有终点,把群众的“车轮焦虑”变成“幸福指数”,就是基层治理最美的答卷。当泊位缺口转化为治理动能,方寸之地亦能承载城市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