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南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长周期、多学科交叉等特征,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行业”,它既对发展环境有苛刻要求,又是各地竞相争夺的战略新兴产业。2018年12月,江苏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了集聚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及创新要素,打造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2019年8月,南京拟制定“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地标行动计划”,这是继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地标发展之后,我市又一新的全市产业地标。
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竞争格局
从主营业务收入看,2018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万亿元,远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增速(0.8%)。鉴于我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民众健康意识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持续中高速增长态势。
1.中国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标志性成果:2018年,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等8个一类新药的上市,标志着中国新药研发全面崛起。医药市场规模:2018年中国处方药市场1323亿美元,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已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二;上市新药占8%,2018年全球首次获批或上市的新药和生物制剂共64种,其中美国上市42,占65%,而中国首次上市了5种新药和生物制剂,占全球的8%;在研企业数占7%,新药研发是创新驱动的产业,全球在研新药的企业数量已由2001年的1198家上升到2019年的4323家。在研生物类似物居全球之首,截止2019年6月,中国在研生物类似物251个,远多于欧盟的147个和美国的140个;国际化 中国的药品出口额已由1998年的6.93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70.12亿美元;中国医药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2018年中国药企获得美国FDA批准的ANDA达97个,中国资本出境并购医药健康项目达28个,其中美国7个、澳大利亚5个、德国4个;中国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乘《药品管理法》颁布和加入ICH的东风,中国正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
2.中国医药产业园区快速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特点,决定了其聚集化发展的特性。以园区的形式聚集,可帮助生物医药企业快速获取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从而促进其成长。生物医药园区凭借其在产业聚集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汇聚技术、资本、人才资源,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逐步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2018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报告》,2017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总量约为3.8万亿元,所调研园区的生物医药总产值约1.46万亿元,占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总量达38.42%。生物医药逐渐成为园区的产业支柱之一。
3.产业布局呈现北上广引领创新、中西部快速发展特点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布局上以产业关联为基础、地理靠近为特征,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发展区域。其中,北京以高度集中的科研人才成为生物医药的研发中心;天津以出口为导向打造关键技术转化基地;河北和山东拥有较好的医药基础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上海聚集了世界前十强药企,研发密集、融资条件较好,是我国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心;江苏是生物医药产业成长性最好最活跃的地区,生物医药产值位居全国之首;广州较早培育了一批优秀生物医药企业;深圳跨国企业投资力度大,生物医疗产业设备优势突出。浙江、重庆、湖北、四川等省份也在快速发展。
4.我国生物药企业快速崛起,抗体药申报数量快速增加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不断迎来发展机遇。首先,因生物制药在研发和用药阶段,对数据量的要求都非常高。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带来的大样本将给中国新药研发、生物制药带来极大的优势;其次,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支持和消费升级的新阶段对生物医药行业更是注入一股强劲力量。截止2017年我国生物药企业个数突破1000家,较上年同比增加4.43%。
2014年以来申报的106项生物药1类新药中,有59款为抗体药物。整体来看,国内抗体药物新药研发相对模式化,一种是跟踪热门靶点如PD-1,开发bio-too,另一种是重磅靶点改良型创新如更高程度人源化、糖基化工程化改造等,寻求bio-better。这两种模式基本占据了整个生物药新药研发的90%以上。
5.细胞治疗等新型医疗技术处于空白地带
截至2014年底,国外干细胞临床研究数量达到4843个,其中美国为2753个排在第一位,欧洲为1096个。由于干细胞研究可能涉及伦理道德以及安全性问题,因此监管较为严格,目前仅有11种干细胞产品获批,美国和韩国各占据3种产品。我国开展细胞治疗临床研究的相关标准和流程尚处于空白,细胞免疫疗法游走于灰色地带。
6.体外诊断试剂市场快速增长。
2015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大概是31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9.6%,预计今后五年也会保持在15%到20%的增长速度。与全球市场增速(4%左右)相比,国内市场空间巨大。
二、南京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分析
1.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源与创新能力
(1)创新平台和资源位居全国前列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南京市生物医药在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成效。2018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业务收入超过600亿元,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率23.8%。南京拥有发展医药产业的独特优势,包括全省最多的医药类高校和临床资源,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创新人才全国排名第3,为南京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新人才 生物医药领域专家共50人,创新载体 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184家,A股上市6家拥有3所医药类本科院校,4所综合性院校设有生命科学学院或医学院或药学院;共有6个国家级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平台数量进入全国前5,南京三甲医院数量位列全国第 9 位;在科研和创新资源方面,国家级工程中心(实验室)数量位列全国第 4 位;在人才聚集方面,国家级人才数量和省级人才数量均位列全国第 3 位。
(2)上市公司是南京生物医药产品创新的主要载体
南京生物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184家,GMP认证企业389家,生物医药规模以上企业61家。截至2018年7月底,南京市共有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公司数量(含新三板)21家,其中A股上市6家,新三板15家。2017年新增上市公司6家,其中主板上市4家,创业板上市2家。经过多年发展,南京市集聚了一批生物医药创新型企业,如设有国家级研发中心的正大天晴、康缘药业等,新引进了恒瑞股份新药研发中心等,2017年南京市生物医药企业获批创新产品数达6个。
(3)高水平大学与科研机构南京生物医药是基础创新的重要载体
南京设有生物医药院专业的高校有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根据2018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南京大学入选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TOP30。
(4)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南京市凭借高水平院校以及正大天晴等龙头企业的优势以及南京生物医药谷等园区载体,集聚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据报道,南京生物医药谷作为南京市重点打造的医药产业高端研发及产业化集聚区,拥有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省市级研发中心17个,包括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5个国家级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另外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正大天晴研究院、世和基因肿瘤高通量测序平台等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以及恒瑞医药医学研究中心,也将极大地提升南京市生物医药的研发创新能力。
(5)完善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创新发展的坚实支撑
南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拥有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南京)中心、南京高新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中试技术服务平台、南京创新药物临床前毒理研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分析测试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的公共资源和技术服务体系为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突破提供了保障。
2.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1)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竞争激烈
生物医药产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特征,决定了其聚集化发展的特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园区超过了700家,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这两个中国最大“药谷”,东湖高新区打造了光谷生物城,是光谷以“千亿产业”思路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目前园区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30%;因为南京生物医药“一谷三园”的格局分散了生物医药产业资源,仅统计南京高新区的数据,在“环境竞争力”排名第5外,产业竞争力、技术竞争力、人才竞争力龙头竞争力均跌出10名以外。
江苏共有13个地级市,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十三五”发展的重点产业,其中12家地级市都把发展医药健康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竞争空前激烈。
(2)南京在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排名第4
2018 年,江苏省医药工业产值全国第一(4900 亿元)、 新药申报(162 件)和获批(70 个)总量全国第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395 家)和药品生产企业(560 家)总量全国第二、医药工业百强数量(13 家)全国第二,全省医药产业发展稳居国内龙头地位。
看经济体量,南京医药产业生产总值位列江苏省第四,排在泰州、连云港、苏州之后。但从全省医药产业经济“首位度”或品牌“知名度”来看,南京却难进入全省前三,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地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产业规模全国居中,增速全国第 3 位,但骨干企业实力优势待提升
2018 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地图》对全国 36 个重点城市排名,从医药制造业产值规模看,2018 年南京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 384.2亿元,规模居全国第 18 位,从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速看,2018 年南京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率为 24.3%,增速排名全国第 3 位。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 7 位,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 8 位;上市公司数量位列全国第 10 位;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位列全国第 9 位;但骨干企业实力优势待提升: 规上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 15 位;上市公司总市值位列全国第 17 位;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 16 位。
(4)创新能力全国前列,获批药品数量有待提升
创新投入 6家A股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17年度共投入研发费用45839万元,投入研发人员958人;创新成果 南京市生物医药领域共有授权专利、商标数为414077个,CDE受审产品2701个,药品生产批件1512个,完成临床试捡100个,企业获批创新产品6个,生物药临床试验占比5%;2018 年,南京 CDE 受理 1、2 类新药总数位列全国第 3 位; 药物临床试验总数和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数量均位列全国第 5 位;1 类新药数量位列全国第 7 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和上市二、三类医疗器械数量均位列全国第 8 位;国产药品获批数量位列全国第 16 位;融资总额位列全国第 10 位。
三、打造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地标问题分析
1. 南京生物医药园区多,没有市级统一品牌,创新要素资源分散
由于历史原因,南京当前的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分散,有多个“高原”,缺少产业发展“高峰”,南京官方认定“一谷一镇三园”5个医药园区,但实际发展医药产业的园区不下10个,如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生命科技小镇(NLSP)、江苏生命科技园(JSS)等市内各医药园区均有自己独立品牌,在对外推广和项目招商中常常造成混淆,园区之间无序竞争,弱化了南京有限的医药招商资源。“一谷三园”的空间载体存在“大而全”有余,“专精特”不足问题,缺乏全国领先的标志性核心区域,且园区定位存在同质化,每个区域都着力在培育创新链和资本链,支撑完整产业链,资源要素分散化造成产业凝聚力不强。
2.中小企业多,龙头企业少,产业链配套有待完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看龙头药企,连云港有恒瑞、正大天晴等四大家族,泰州、苏州、无锡三地则有本土品牌扬子江药业、信达生物、药明康德以及多家外资 500 强药企。近期内外资企业投资落子的消息不断,比如辉瑞普强全球研发总部落户上海静安;阿斯利康北部总部落户北京亦庄、西部总部落户成都高新区;药明海德投资30亿美元建设疫苗基地等等。
南京市共有生物医药企业较多,但龙头企业、标志性企业偏少。南京目前尚无一家外资500 强药企,且本土的两家中国医药工业百强“先声药业”和“奥赛康药业”也不具有很强的地域标识度。医药健康企业,体量不够大、科技实力不够强、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对照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体系,产业链还不够健全,需要强链和补链,加快完善产业链上下游,提升产业竞争力。
3.区级政策多,统筹规划少,尚未出台南京市级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与发展蓝图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均早已制定市级医药产业支持政策。近两年,泰州、杭州、太仓、苏州、武汉等地市政府密集出台了市级医药产业支持政策,大部分是按照医药产品开发流程、提供全产业链的支持。2019 年 3 月,高淳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出台《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政策》,7月江北新区出台《江北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促进政策》,南京市其他医药园区也在内部讨论制定政策,但市级层面没有统一的医药产业支持政策。
上海、杭州、苏州各地提出生物医药发展蓝图,预计到2020年,苏州工业园区将聚集超过1500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产业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产业高端创新人才超过10万人。但南京还没有对外提出正式的医药产业发展定位,结合南京自有的临床、科研、人才等特色资源,南京缺少一张整体医药产业发展 “蓝图”。
4.硬科技投入多,软实力投入少,缺少生物医药产业培育软环境的打造
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已近700家,在园区经济同质竞争的今天,“软实力”已经成为打造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筹码。南京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地标,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迫切需要培育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迫在眉睫。
(1)缺乏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的扶持
生物医药产业链长,专业性强,技术壁垒高,生命周期长,风险高,对于知识产权的质量要求高。南京通过两个创新名城一号文件,大力度扶持了很多新型研发机构,同时,通过科技招商、投资支持重点项目等方式支持了一批研发项目落地,但是对于对接创新链、技术链、资本链、人才链的服务链关注和扶持较少。创新团队需要匹配合种资源,打通从科技到产业通道的关键是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机构缺乏专业化的运作能力,复合型专业人才相当缺乏。这些缺环掉链现象明显制约了生物医药成果本地化转化后劲不足。在研发项目落地后的产业化商业化运营过程中,由于生物医药领域研发人员一般难以胜任成果转化和商业运营,导致了很多研发项目推进缓慢,发展陷入困境。
随着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活动越来越多,高水平科技供给能力的逐步提升,对于专注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机构和人才的需求会愈发迫切。
目前南京缺乏专注生物医药领域、有能力整合各方资源、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
(2)缺乏集聚创新资源的高端会议品牌
冷泉港实验室被誉为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与分子生物学的摇篮,名列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十大研究学院榜首,专门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教育培训和科普知识传播的综合性研究所,每年实验室都会举办几十场学术会议,吸引分子生物学界近万名群英汇聚一堂,进行思想和学术上的碰撞。冷泉港实验室与国际会议中心已被苏州与广州引进,成为集聚生命科技高端人才资源与创新要素的成功模式。
国际会议组织已成为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竞争的显性资源,国际会议永久会址也成为城市提高国际竞争力、彰显地区软实力的有效方式,如达沃斯论坛、海南博鳌论坛、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会议、南宁东盟会议、上海进博会等。集聚创新资源的高端会议是有效集聚生物医药领域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平台资源,打造产业软环境的重要措施。目前,生物医药产业集中的区域均有一流会议品牌,如苏州工业园重点支持的“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冷泉港国际会议中心,在北京雁栖湖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主办的“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厦门的“CSCO肿瘤年会”,上海更是各类生物医药科技与产业会议集中举办的城市。虽然南京每年有政府组织的“金秋洽谈会”、”南京创新周”等会议,但均以招商引资为主,会议时间短,对生物医药领域科学共同体的影响不够,没有对专业化高端医药科技会议的重点扶持,南京高校科研院所、临床医院等资源优势没有相应品牌会议载体整合集聚。
5.南京临床资源多,但是能够参与国家药物临床试验的医学中心少
从全球经验来看,单个药物临床试验从启动到完成一般需要4年~6年,平均成本超过10亿元人民币,时间和资金投入在整个新药研发中约占70%。因此,药企倾向于到药物临床试验门槛和成本低的国家进行临床试验,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对于相关国家来讲,一方面承接临床试验可以为国人提高国际新技术的可及性,特别是为一些难治性疾病带来了潜在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还能吸引外国企业,可能带来新的投资。
为了加快抗肿瘤创新药物临床试验的进程,自2017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目前的临床试验机构认证系统,实施临床试验60日默示许可制度,严厉打击临床试验数据造假等。全国有近800家临床试验机构,自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核查以来,绝大多数的医药企业选择国内著名临床试验机构开展临床试验,这就造成了国内临床资源的严重分配不均。国内一流临床试验机构(如协和医院、301医院、天坛医院等)接收试验的研究业务已经排期到了2年~3年之后,而知名度较低的临床试验机构甚至每年一个试验都没有。2017年中国大陆在研的I期肿瘤临床试验数目达180项,仅次于欧洲的241项。然而,180项I期临床试验仅由18所研究机构承接,其中前5所研究机构完成了59%的项目;73%的I期试验发生在北京、上海、广州;这种不均衡的发展如果持续恶性循环,终将制约国内药物临床试验的速度与能力。
随着新药研发的进展,临床人才资源的匮乏日益凸显。在高校、临床试验基地、企业之间全新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在医学院、药学院中增加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加强临床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为临床试验输送大量急需的项目管理、统计、医学、临床监察员、临床协调员等人才成为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机构关注的问题。
临床资源的争夺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热点。南京的医疗资源丰富,在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但南京目前参与国际临床多中心试验与国内创新药一期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并不多,南京的科教优势与临床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这次产业地标规划建立10个临床研究中心,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临床资源、抢占生物医药研发的新制高点,是推动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四、打造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地标的建议
南京市要统筹谋划、合理布局、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凝聚整体合力协同创新。重点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软实力,合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地标。
1.要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制定《南京市医药产业支持政策》
南京市可按照医药产品“商业化”的流程,以取得临床批件、注册批件、生产批件、GMP 证书、完成一致性评价、进入医保或单品销售达到一定额度等为依据,出台《南京市医药产业支持政策》,同时约定市、区、园区三级的承担比例,各医药园区以此为标准再制定各自内部的医药产业政策,便于有抓手洽谈项目、有依据兑现政策。统筹规划“一谷三园”的协同发展,从“大而全”的传统发展模式逐步过度到“细而精”的新发展模式,各园区应在全是一盘棋的指导思想下,重点发展园区内的特色企业和产业,尽快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齐头并进的新局面。“特色在区里、地标在市里”,服从发展大局,强化协同思维,找准产业定位,实施错位发展。
应参考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结合南京各园区的特点,在全市范围内在小分子创新药、抗体创新药、新型细胞治疗、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研发服务机构和临床试验机构等细分领域,重点打造有代表性的企业,力争在未来3年内在上述领域中培养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企业,打到南京生物医药产业新的制高点。一是在引“大”上取得新突破。重点聚焦国内外500强、跨国公司、行业领军企业三个层次,梳理排列企业库、项目库。二是在强“链”上取得新突破。三是在招“新”上取得新突破。因此,亟待在南京生物医药“一谷三园”功能定位基础上,创新机制,引导资源要素、企业、项目合理有效配置,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区域联动、创新链衔接有序、资本链支撑有力的地标性产业。
2.谋划生物医药产业地标一张“蓝图”,打造统一招商“品牌”
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地标提出“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发展目标。 产业是“面子”,项目是“里子”,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过去市内医药园区各自为阵,时而出现抢“面子”丢“里子”的无序竞争,现在南京有了从高位牵头和统筹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依据与“蓝图”做指引,各医药园区也有了“重心”抓落实。 既要“国际范”,更要“本土化”。
打造统一“品牌”,全市招商一盘棋。将南京各医药园区整合成一个中英文“名称”和“Logo”,通过做强“品牌”产生磁场效应,统筹全市医药园区、医药企业、医疗高校、医院等招商资源。成立“南京市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作为“品牌”的日常运维机构,对外可主动融入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向上争取更多产业资源;对内可统筹全市医药招商和产业发展,包括将(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中的政策红利向全市园区/企业共享。
3.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智库,支撑产业发展
建议组建“南京医药产业智库”或专家咨询委员会,根据产业发展实际,结合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既要产业规划、成果转化建议,更要有技术路线图,借助专家智慧,为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如集聚创业版、科创版一线一流海归企业家的《药学进展》编委会、“药咖荟”,是国家重大专项办公室、国家药监局与新药审评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智库,梳理技术端卡脖子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医药科技政策提供咨询建议。
既引进有“国际范”的国内外顶尖医药咨询机构和大咖,也吸收“接地气”的市内医药园区招商专员,在确定战略发展的大方向下,做到战术执行的灵活性:大咖定方向、谋大局:通过汇总多个地方政府的医药产业智囊机构建议,其提出的发展建议普遍集中在生物制药、细胞治疗、基因技术、高值医疗器械等国内外热门和尖端的医药产业领域,这其中也多是需要“大投资”、“大魄力”并伴有“大风险”、“长周期”的创新类项目;专员讲实操、重效果:产业招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事半功倍的促进项目落地、产生经济效益。
4.创立集聚高端人才与创新要素的会议品牌与会议地标载体
南京是现代化的国际都市,具备一流的会展条件,更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会议载体与品牌打造产业地标。这两年南京打造创新名城,已形成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基础。南京江北新区应建设类似冷泉港生命科技国际会议中心的品牌会议载体,吸引生命科技交叉学科会议在此开设,创新人才在此聚集,创新资源在此汇聚,创新思想在此涌流。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通过联合学协会举办高端品牌会议,对整合资源深度介入科技与产业联合体,打造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地标有重要影响,抓住生物医药“产业”支点,促进产融结合、产政结合、产学结合、产地结合、产信结合、产媒结合、、产研结合、产智结合、产社结合、产产结合、产园结合。
“2019南京国际生命健康科技博览会”以会带展,由《药学进展》编委会、“药咖荟”举办的“第五届药学前沿高峰论坛”承担了开幕式、高峰论坛及主场活动,带动20个细分领域专业会议聚焦生命科技前沿,是一个很好的偿试与契机。“药咖荟”举办的“院士专家建言南京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钟山峰会、“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新药与临床智库生态圈会议”品牌成为学科与行业产业发展风向标。在未来3年中,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可以协同学协会,按照每年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精品中小型会议、教育培训、会展赛商一体化的规划进行组织协调,推出2~3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行业有影响力的会议品牌。
5.大力扶持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机构
要突出企业在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领头作用,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重点从专利数量、国际专利申请、临床批件、临床数量、相关领域突破性进展等方面指导企业的发展和新型研发机构的建立。对于创新度高、发展潜力大的生物技术公司应重点扶持。重点解决成果转化最后的瓶颈。在南京关于设立技术转移奖补资金的实施细则》基础上,进一步鼓励成立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创新链、技术链、人才链、服务链的匹配与对接。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应加大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建设。对于技术实力雄厚、平台完善、转化成绩突出的企业在成果转化时应予以优先考虑,鼓励成果转化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与高校的对接与合作。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相关高校中开设相关专业,解决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鼓励成果转化能力强、平台齐全、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与高校的对接与合作。
6.充分利用南京临床资源,打造南京生物医药产业新地标
应建立南京市临床资源联盟,在联盟内统筹临床资源的管理,在未来3年中打造2~3个国内一流的1期临床试验中心,并发挥这些中心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建立临床试验1~3期的完整链条。应成立南京市区域伦理委员会,统一标准,打破界限,加速临床试验中伦理、合同等“卡脖子”问题的解决,创造优良的临床试验生态系统,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宁进行临床试验。
充分利用南京生物医药产业相关高校的资源,加强临床专业人才的培养,打造中国临床专业人才的新高地。
7.充分运用鼓楼区科教医疗资源优势,打造生物医药创新赋能生态圈
鼓楼区科教与医疗资源最为丰富,中国药科大学与南京大学等十所高校涉及生命健康产业与新材料,学科交叉、医工结合。充分挖掘高校鼓楼校区生物医药校友资源,中国药科大校友会、南京大学生物医药行业校友会、南京医科大学校友会在学术界、产业界、临床界、监管界人才资源丰富,在生物医药创业、投资,新药研发、临床诊断、医疗器械等领域,校友们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中国在世界生物医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应利用老校区硅巷建设开展校友经济,组织会议论坛、创业辅导、人才培训等各类线上线下活动,推进双创成果转化,推进校企合作,支持校友在生物医药领域建功立业,形成校地融合、 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美好局面。
(作者郑晓南系市人大代表,中国药科大学期刊编辑部主任、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