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成 刘东生 姚 萍 李 敏
前 言
为贯彻落实《2019年鼓楼地区四级人大代表集中调研暨联席座谈会方案》文件精神,推动鼓楼区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同时为深入落实2019年南京市委一号文件精神,整合利用科教资源,思考华侨路街道打造大健康产业“硅巷”实施对策,探索凸显鼓楼特色的硅巷建设路径,特撰写本调研工作报告。
一、“硅巷”基本概念
“硅巷”是创新创业载体的一种形态,有别于“硅谷”,其特点是位于城市中心,以存量空间更新为主的科技创新产业集聚街区。
二、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一)时代背景
我国城市发展正处在跃迁式上升当口,增长动能由数量扩张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9年,南京聚焦打造创新名城建设升级版,出台市委1号文件,明确提出在有条件的主城区探索建设城市“硅巷”,作为挖掘低效载体、低效用地潜力,创新主城区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
南京“硅巷”建设是通过联合高校院所,赋能低效存量载体,以“孵化新企业、培育新产业”为目标,打造“无边界”园区,从而优化升级主城区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配套,实现城市更新发展。
(二)重要意义
一是实施“121”战略重要抓手
南京启动实施“121”战略以来,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突破口,到城市“硅巷”建设为新增长极,促使南京市创新空间进一步释放、创新资源进一步集聚、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助推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不断向纵深迈进。
二是优化提升主城区产业结构
随南京开发区、高新园区蓬勃发展,新兴产业逐步从主城区撤离,主城区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甚至产业空心化的问题。“硅巷”建设下的城市存量载体升级,新兴产业导入,创新创业体系构筑,便成为优化主城区产业结构,促使产业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是赋能存量载体,抓取增量价值
南京主城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空间较少,但存量载体相对较多,联合高校院所进行存量载体再开发、再利用,依托其优势学科、构建科技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培育大量高科技企业,主城区的单位面积经济产出可获得大幅度提升。
四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硅巷”建设将原老旧厂房、校舍、街区、载体进行升级改造,以“无边界”的理念打造成集办公、商业、休闲于一体的功能复合空间;同时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举措改善了老城区人居环境,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
三、南京市 “硅巷”建设发展现状
(一)玄武区
玄武“硅巷”依托中科院南京分院、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规划为“一中心两片区”,其中“一中心”以珠江路为重点,打造环东大设计硅巷中心区;“两片区”分别为板仓街片区与中山门大街片区。板仓街片区将结合玄武科技金融园、南京师范大学等资源,打造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中山门大街片区则结合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资源,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
(二)秦淮区
秦淮“硅巷”以中航科技城整体提升为先导,以中电芯谷为带动,围绕南航,整合陆军工程大学、63所、金蝶、5311厂等优质园区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带,协同悦动·新门西,形成“一城一谷一带一片”发展格局。
重点推进“规划引领工程”、“载体建设工程”、“平台打造工程”、“功能提升工程”、“生态凝聚工程”、“服务提效工程”六大工程,打造凸显秦淮特色的科技创新硅巷模式。
(三)玄武秦淮两区“硅巷”发展现状特点
一是在空间发展上,聚焦老城,贯彻理念
把老城区的大院大所大企资源,用“无边界”的理念进行串联,构建开放式创新空间和共性技术平台,使各类创新要素串成线、联成片、融合共享,形成集约紧凑、功能互补、结构完善的创新集群。
二是在发展布局上,多点开花,收效明显
实施“硅巷”建设以来,经过科学规划,两区推进重点项目达30个,建设创新载体达40万平方米,“硅巷”建设多点开发,成绩明显。
三是在产业提升上,依托高校,强调特色
两区聚焦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结合高校院所优势学科或科研方向,选择性导入特色新兴产业,如玄武区科技农业、秦淮区军民融合产业等。
四是在科研创新上,制定政策,筑巢引凤
制定优惠政策,搭建科技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吸引优质企业及高端人才。
五是在服务管理上,贴近市场,创新改革
结合“硅巷”建设,政府职能部门从创业视角探索建设面向创新主体的市场化服务管理体系,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调动创新创业人才、载体拥有单位、市场运营主体以及自身的积极性互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服务质效。
六是在城市配套上,完善功能,激发活力
实施“硅巷”建设时,充分考量创新人才的各类需求,植入商业、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功能;同时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高品质生活环境,从而激发创新活力。
四、鼓楼区“硅巷”建设发展现状
(一)发展布局
整合以南京大学、十四所为代表的20所高校,120家科研院所载体资源,形成“一圈两轴多点”格局,即形成以北京西路为核心轴的环南大知识经济圈、虎踞路“文创产业轴”、新模范马路“研发产业轴”和以十四所453地块、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核心点位为支撑的多点科创社区。
(二)鼓楼区“硅巷”发展现状特点
一是校地共同谋划,完善顶层设计
鼓楼区内实施“硅巷”建设项目,校地双方共同谋划,引入专业公司,负责完成规划和顶层设计。
二是校地联动共建,打造创新载体
鼓楼区与驻区各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硅巷”,推动校区功能性向周边城区扩展,在通过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吸引创投,从而推动“政产学研金”协同发展,打造真正支撑产业优化升级的创新载体,
三是聚焦特色产业,强化区域能动
依托高校重点学科,聚焦区域主导产业方向,按照鼓楼区“硅巷”发展布局,多点推进新兴产业导入,重点发展以软件工程与大数据、金融科技、现代服务业、大健康、文创、教育培训六大产业。
四是政府全力扶持,配套全面升级
在硬件提升上,完善包括交通路网、水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生活休闲商业等商务配套;
在软件提升上,投入创新载体改造补贴;推动科创基金建设,提供初创企业风险投资。
五、“硅巷”建设和产业导入国内外案例启示
(一)“硅巷”建设案例及启示
| 纽约“硅巷” | 上海虹口“硅巷” |
现状 | 纽约曼哈顿“硅巷”,是一个无边界的高科技园区,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群,已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被誉为继硅谷之后美国发展最快的科技创新中心地带。 | 通过一些老厂房改造以及现有写字楼、棚户区改造释放出空间,嵌入式地在街区内容纳创新创业者,打造无边界的科技园区。 |
特点 | 一是重视顶层设计,成立由纽约副市长领导特别工作组,推进建设高技术中心; 二是依托高校导入产业,与高校合办大学园区和孵化器,导入与高校重点学科高度衔接的产业; 三是整合优化空间,以公私合营整合散户业主打造创新载体,政府斥资改造产能落后的存量载体; 四是推进包括税收、房租、能源优惠的减税计划; 五是改善基础设施,推行管线改造计划,打造“科技地图”; 六是通过自身环境孕育和高校培养两种途径,吸纳大量创新人才; 七是拥有丰富的资本市场资源和完善的资金供给体系; 八是利用区域内299个科技产业组织,搭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 一是区政府结合自身地缘特点组织工作推进组进行精准定位,最终采用纽约“硅巷”模式,打造虹口“硅巷”; 二是盘活老旧存量载体,以“新建一批、升级一批、改造一批”的原则,推进创新载体建设; 三是依托复旦、中科院、同济、材料研究所等高校院所,推进大数据、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产业发展。 四是重视金融创投,成立科技创新基金,委托专业机构管理,扶持科技初创企业发展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五是重视人才体系建设,加大人才创业扶持力度,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打造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六是重视文化及城市商业等综合配套,完善居民公共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 |
启示 | 一从规划上看 “硅巷”建设均结合地缘特点,进行统一规划,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二从空间上看 通过整合区域内老厂房、老旧楼宇、高校存量载体,推动存量空间释放增量价值。 三从产业上看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和科研项目,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及趋势,引入新兴产业或优化升级传统产业。 四从模式上看 以制定优惠政策、搭建孵化服务支撑平台、建立科创扶持基金引入市场化创投机构、做优政府服务、提升城市综合配套等方式,来探索“硅巷”建设模式。 |
(二)大健康产业导入案例及启示
| 波士顿 | 北京中关村 |
现状 | 波士顿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涵盖了新药研发和生产、医疗健康产品、医疗仪器和设备等领域。区域内大健康产业企业超过240家。 | 北京大健康服务业主要集聚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示范区已成为全球生物和健康领域创新资源最密集、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
特点 | 一是具备丰富的科教资源; 二是具备政产学研金良性互动机制; 三是具备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 四是具备专业的中介服务网络; 五是具备强大的龙头企业 ; 六是专注产业链高价值端; 七是具备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 | 一是中关村围绕产业发展趋势完善顶层设计,主要在产业定位、扶持政策、科技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规划; 二是政府主导,搭建孵化服务支撑平台; 三是推动产业发展新政试点; 四是开展依托高校及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 五是建立产业投资基金。 |
启示 | 一从产业规划上看 重视顶层设计,由政府牵头制定统一目标和产业规划,选择产业细分方向,聚焦细分产业高价值端,系统性推进产业引入工作。 二从产业发展上看 针对产业落地,自上而下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优化政府服务,搭建人才供给体系,吸引龙头企业入驻,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三从产业优化上看 政府主导,搭建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从研发端到市场端发展问题。助推产业优化。 |
六、华侨路街道建设大健康产业“硅巷”swot分析
(一)华侨路街道建设大健康产业“硅巷”的优势
1、产业资源集聚优势
实施区
一是拥有7所与产业发展有关联的高等学校,涉及相关专业53个,拥有产业领域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省优势学科;
二是拥有产业领域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重点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三是高水平专家学者云集,拥有产业领域国内外院士7名,其中我国两院院士6名。其他国内外知名专家22名,均在国际和国内行业性组织内担任重要职务;
四是高层次产业服务机构众多,拥有8个产业重点协会组织。
2、高校参与优势
作为华侨路街道打造大健康产业“硅巷”建设主体之一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4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3个。旗下拥有三级重点医院一所,中医专科医院一所,发展大健康产业具备先天优势。
3、建设主体能动性优势
华侨路街道大健康“硅巷”主要以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金陵交运集团为建设主体,乌龙潭公园为服务延伸,主体建设面积达12万平方米。两个建设主体具备强烈发展意愿,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已开展实施南京健康广场建设,以健康文化、健康服务、健康培训、健康产业为四个重点发展方向,旨在将大学功能从校园延伸至社会,向公众传播中医文化和健康生活方式;江苏金陵交运集团近十年来一直积极推动汉中路278号地块改造建设,已申报南京市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并纳入鼓楼区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持续跟踪推进中。
4、商业资源优势
华侨路街道大健康产业“硅巷”位于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商圈辐射圈内,周边商业资源丰富,拥有日均50万人次潜在客流资源。
5、发展区位优势
实施区处于鼓楼区环南大知识经济圈辐射范围内,受“硅巷”建设政策扶持,区位优势明显。
(二)华侨路街道建设大健康产业“硅巷”的劣势
1、顶层设计不完善劣势
一是产业规划不够完善,产业发展自生式分散,产学研协作不明显;
二是空间规划不够完善,各主体对“硅巷”建设目标未能完全统一,“多规合一”意识不强,创新载体建设落地存在不确定因素。
2、开发空间劣势
高校存量载体体量较小,企业新建载体受土地变更条件及规划指标控制,开发空间受限。
3、人才流失劣势
因区内高校整体搬迁,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平台等主要科研创新力量将陆续离开主城,科创基础研究力量将进一步流失。
(三)华侨路街道建设大健康产业“硅巷”的机遇
1、政策机遇
一是市委市政府已逐步出台“硅巷”建设配套政策;
二是国家提出“健康中国2030”发展战略,未来国家在健康产业领域投入将持续加大。
2、产业发展机遇
南京市“4+4+主导产业发展布局中,已明确把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等交叉领域的未来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在“互联网+”健康产业、生物制药、医疗养护、新型养老等产业化上寻求突破。
3、宏观市场机遇
目前我国医疗健康支出指标严重低于世界平均值,大健康产业仍处于初创期,在产业细分以及结构合理化方面需要更大的提升和完善,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4、客群市场机遇
《2017年鼓楼区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指出,鼓楼区已进入高龄化社会,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位列全市各区首位。华侨路街道作为区内中老年人口基数排位靠前的街道,客群市场基数大,服务诉求强烈,对产业发展具备市场支撑。
(四)华侨路街道建设大健康产业“硅巷”的威胁
1、多头管控造成的威胁
健康产业很难归类于某个单独主管部门,多头管控对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资源未有效整合的威胁
区内产业发展资源,由于隶属部门不同,彼此处于单独作战的状态,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导致创新活力大打折扣。
3、产业层次单一的威胁
一是目前区域大健康产业发展以医疗服务产业为主,产业层次单一,南京市已经明确控制主城区公立医疗机构规模,在政策控制下,区内大健康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二是区内销售达亿元规模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商贸端口,无法承接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向高价值端发展脱节。
综上所述,华侨路街道打造大健康产业“硅巷”虽面临高校外迁人才流失和产业层次单一等劣势和挑战,但从产业发展优势资源、建设主体先天优势、政府政策引导、宏观市场预期等因素综合考量,华侨路街道已形成打造大健康产业“硅巷”的基本条件,并已开展了先行探索和尝试,打造大健康产业“硅巷”具备实施可行性。
七、华侨路街道建设大健康产业“硅巷”的对策和实施路径
(一)华侨路街道建设大健康产业“硅巷”的对策
一是政府主导完善顶层设计
由区政府牵头,华侨路街道,高校及企业负责实施,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和优惠政策,完善顶层设计,促进产业导入;组建联盟,整合优势资源,助推产业落地。
二是依托高校导入高价值细分行业
按照市政府产业发展政策引导,结合区内产业优势资源,依托高校重点学科和科研项目,导入高价值细分产业,吸引大量科技创新企业落户孵化,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从市场供给需求变化及政府政策引导看,可选择:互联网+智慧医疗产业方向;
从自身资源禀赋上看,可选择:中医医疗服务、健康培训等产业方向;
从促进区域产业资源整合、产业提档升级、规避产业发展风险上看,可选择:康复养护、健康管理服务等产业方向;
从区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细分市场上看,可选择:养老服务、养老金融保险、养老娱乐等产业方向。
三是联动打造功能复合空间
通过调整城市规划与土地用途,引导教研用房及工业厂房改扩建,开辟创新研发空间,计划整合南京中医药大学及江苏金陵交运存量载体,结合乌龙潭公园配套设施,联动打造集创新研发、文化传播、主题商业、教育培训、生活休闲等多功能“无边界”园区,以协同互动为基础进行功能组合布局,促使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
四是探索特色运作机制
通过联盟整合政校企、医患、医保、创投等资源,构建特色的协同创新平台,探索特色运作机制,促进“政、产、学、研、金”创新协同发展。
(二)华侨路街道建设大健康产业“硅巷”的实施路径
1、发展目标
华侨路街道大健康“硅巷”建设,将充分整合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教资源及存量载体、江苏金陵交运集团新建载体、乌龙潭公园等其他载体资源。通过“搭建一个硅巷建设产业导入服务支撑体系、打造一个大健康特色产业孵化+特色主题商业+中医文化传播的无边界创新载体、构建一个医疗养护、研发应用、金融创投、企业孵化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中医医疗服务+互联网大健康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康复养护+健康服务等细分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从而形成“大健康产业资源汇聚的创新综合体,配套齐全的大健康产业创新活力区、大健康产业市场运作的创新共同体,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创新推进器”,探索凸显鼓楼特色的硅巷建设路径。
2、主要路径
(1)搭建“硅巷”建设产业导入服务支撑体系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
由区政府主导,华侨路街道、高校及企业参与实施,建立华侨路大健康产业“硅巷”建设“政府主导——高校支撑——企业执行”的联合工作小组,政府方面明确工作职责,确认方向及目标、制定建设考核监督制度、优化城市配套环境、做好顶层支撑;高校方面梳理优势资源、放开合作渠道;企业方面制定产业及空间规划,实施载体建设,执行产业龙头企业招商,搭建运营管理服务体系。三方合力促使产业落地。
整合政府部门、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金陵交运集团、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南大七岩科技公司、大健康产业链企业、金融创投机构、保险公司、其他周边医疗资源等单位机构共同组建大健康产业发展联盟,通过政府扶持政策和精准服务护航,推动医疗、研发、康复、保健等细分行业协同创新合作,助推产业发展。
二是拟定优惠政策
以联合工作小组牵头,联盟协助,对国内外“硅巷”建设先进地区进行深入调研,拟定华侨路街道“硅巷”建设和产业导入双维政策。
三是推进产业人才供给体系建设
推进产业人才供给体系建设,一方面搭建“南京中医药大学及区域其他产业关联院校—产业链企业”定向培训渠道;另一方面以项目奖补形式吸纳高层次人才,为产业发展集聚行业专业人才。
四是建设产业技术孵化服务中心
推进集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政务一站式服务窗口、科技金融创投于一体的产业技术孵化服务中心建设,促进企业孵化,产业导入。
(2)打造一个大健康特色产业孵化+特色主题商业+中医文化传播的无边界创新载体
一是打造南京唯一的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孵化基地
以江苏金陵交运集团为主导,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技术支撑,政府为服务支撑,通过对集团存量载体重新塑造,建设突出特色产业、特色政策、特色机制的南京唯一的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孵化基地。旨在引入互联网+大健康企业入驻孵化、成长、上市,从而培育新产业、新税源、新模式、新生态,优化鼓楼区大健康产业结构。
基地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紧密合作,双方围绕各自空间载体,建设双向联动孵化通道,一是“中医药大学—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绿色通道;二是“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基地—中医药大学产品应用化绿色通道。互相进行技术及资源赋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快速孵化初创型科技企业。
二是打造江苏领先的健康主题商业综合体
以江苏金陵交运集团为主导,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服务延伸,乌龙潭公园为资源配套,打造以健康服务为主题的特色商业综合体。依托健康文化传播品牌活动,设计健康特色诊疗+健康产品销售+健康文化展览+健康餐饮+创新生活配套等消费场景,形成集医疗、文教、社交、购物、餐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江苏领先的健康主题商业综合体。
三是打造国家一流的中医文化交流传播示范区。
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导,江苏金陵交运集团为服务延伸,利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存量载体,推进南京健康广场建设,以健康文化、健康培训、健康服务、健康产业四大板块为主要发展方向。
通过建设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健康类产品一站式体验、展示销售、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整合教职工,校友创业、百草堂、附属医院、附属药企,研发健康产品,转化科技成果,赋能科技产业;再通过与南京广电集团开展合作,开发品牌栏目,传播引导正确的健康文化;从而打造国家一流的中医文化交流传播示范区。
(3)构建医疗康复、研发应用、金融创投、企业孵化协同创新平台
以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金陵交运集团为主导、乌龙潭公园为配套,通过联盟组建一个“医疗康复、研发应用、金融创投、企业孵化”的无边界“公司”,建立“医疗服务、康复养护服务抓准客群——科研技术帮扶企业产品市场化或科技成果市场化试用——科技产品应用精准客群——金融创投助推科技研发和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再通过政府支撑,建立一个统一数据库,制定一套标准服务流程,促成“政、产、学、研、金”创新协同发展,助推产业不断优化。
3、重点功能定位
(1)科技研发功能
通过引入大健康产业领域龙头企业、互联网+大健康龙头企业、国内外健康管理产业龙头企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初创科技企业等企业入驻,实现产业内科技研发力量集聚,促使“智力”回流,带动鼓楼区大健康产业向高价值链发展。
(2)孵化服务功能
结合“两落地一融合”工作,建设产业技术孵化服务中心。
一是与驻区高校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同时引入产业端口代表性研发机构,依托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专业孵化器,助推初创型企业孵化。
二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企业产品市场化提供小试、中试、展示、检测、订单销售等服务,帮助企业发展。
三是与政府共同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推行“放管服”试点,植入一站式政务服务窗口,提升行政管理效能;再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发展服务,让企业将精力聚焦到主要业务端口,提高企业发展效能。
四是与银行及社会创投机构合作,组建产业基金,在孵化服务工作中找寻潜力企业进行投资,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问题,从而助推创新企业成长。
(3)康复疗养服务功能
引入康复疗养服务机构,联合南京中医药大学及周边医疗机构,提供预防保健、诊断体检、康复疗养等服务。
(4)人才居住功能
配建人才公寓,在满足产业高端人才基本居住需求的基础上,也可成为吸引高端人才优惠政策条件之一。
(5)商业配套功能
一是引入大健康产业高端商业业态打造特色商业集聚区,如特色诊所、家庭医生、海外旅游诊疗机构、养老服务、月子护理等业态;
二是联合中医药大学共同打造或引入大健康文化传播业态,举办有影响力品牌活动;
三是引入满足创新人才基本生活及商务需求的商业配套,如:超市、餐饮、健身等业态。
(6)医疗服务功能
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导,提供中医医疗服务,配套引入民营诊疗机构,探索高校系医院医务人员以多点执业形式在民营医疗机构“兼职”提供医疗或顾问服务。
(7)文化传播功能
推进南京健康广场建设,开展中医文化宣传、中医科普、将中医知识、正确的健康文化以多种方式传播给社会,赋能健康产业发展。
(8)教育培训功能
依托南京中医药大学及其他医科大学资源,与企业联合开展定向职业教育培训,为产业发展培养人才梯队。
4、产品规划
5、重点招商对象
(1)中医医疗产品研发,商业应用垂直领域重点企业;
功能分区 | 规划面积(㎡) | 产品规划 | 规模占比 | 建筑面积(㎡) |
互联网+大健康 产业孵化基地 | 44646 | 健康科研中心 | 40% | 17858 |
技术孵化服务 中心 | 19% | 8483 |
康复养护中心 | 19% | 8483 |
主题商业 | 15% | 6697 |
人才公寓 | 7% | 3125 |
南京健康广场 | 79918 | 医疗服务中心 | 39% | 31567 |
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园 | 20% | 16000 |
文化传播中心 | 41% | 32351 |
合计 | 124564 | | | 124564 |
(2)国内外互联网+大健康产业的龙头企业;
(3)健康管理产业龙头企业;
(4)国内外知名特色诊疗中心、康复中心、疗养中心;
(5)健康产业重点科研项目及承担机构;
(6)由健康产业带动的信息、电子、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
(7)配套服务的金融、保险、教育、中介及商业服务机构。
6、开发计划
(1)开发模式
在统一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指导下,进行分区开发,江苏金陵交运集团负责南京互联网+健康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南京中医药大学负责南京健康广场建设,乌龙潭公园配合进行景观优化,设施更新,共同构成华侨路大健康产业“硅巷”。
(2)开发工作任务
项目分四个阶段进行开发建设:即规划阶段、建设阶段、产业引入阶段、运营阶段。
1)规划阶段
2019年—2020年,主要对实施区进行系统性的空间及产业规划设计、制定可行性分析报告、制定发展扶持政策、建筑方案设计、上报审批。
2)建设阶段
2021年—2023年,项目各项工程开始施工,主要任务包括基础施工、土建主体结构施工、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安装工程施工、室内外工程施工等。
3)产业导入阶段
2021年—2024年,分两个阶段完成产业导入。一是在建设期内,即开始搭建产业导入服务支撑体系,开展前期招商工作,与产业龙头企业洽谈合作诉求,达成落户意向;二是随载体落成,在龙头企业吸附效应支撑下,自主引入或孵化培育大量产业链企业,从而完成产业导入。
4)运营阶段
2023年后进入运营期,主要以形成细分产业集聚为运营目标,深度挖掘入驻企业需求,提供基础服务、增值服务和技术服务等多维度服务,在服务工作中关注入驻企业发展状态,不断对入驻企业进行提纯,逐步向细分产业集聚目标迈进,从而辐射带动产业链其他细分行业发展,促进区域大健康产业结构优化。
7、社会效益评估
(1)优化产业、扩大税源
通过打造“打造一个大健康特色产业孵化+特色主题商业+中医文化传播的无边界创新载体”,导入中医医疗、大健康领域互联网+健康产业、健康管理服务、健康主题商业等新兴产业,通过吸引龙头企业,培育创新企业,促使区域大健康产业结构优化,扩大区域税源。
(2)引智留才、带动就业
通过搭建“产业导入服务支撑体系”,依托高校建立区域产业人才供给体系,促进区域引智留才,带动就业。
(2)创新内涵、凸显特色
通过构建“医疗、研发、康复、保健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区域优势资源,促使其形成合力,使实施区迅速形成创新示范窗口效应,挖掘创新内涵,凸显华侨路街道“硅巷”建设特色。
(4)优化配套、城市更新
通过实施建设华侨路大健康产业“硅巷”建设优化完善实施区周边城市功能配套,提升人居环境,促使城市更新。
8、经济效益评估
建成之后,预计将实现6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时通过产业招商和运营培育,预计引入大健康产业链的企业200家,带动企业投资达13亿元,吸引科技产业高层次人才5人,海外高层次人才10人,青年大学生人才创业80人,带动就业人数达5000人。进入成熟运营期后,预计每年实现产值30亿元,给区域带来1.5亿元的税收贡献。
八、实施政策建议
(一)载体建设建议
为加快推进华侨路大健康产业“硅巷”主要创新载体建设工作,促进产业导入和城市更新,依据宁政办发[2019]30号《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和南京“硅巷”建设的相关政策,针对几年来存量载体开发建设迟滞的操作瓶颈和难点,建议按市政府“一事一议”的原则,对实施主体土地协议出让变更性质以及相关操作专门研究给予优惠、奖励等政策扶持。
(二)产业导入建议
为吸引大健康产业链企业在实施区落户,促使产业落地,对龙头企业建议给予现金奖补和限期税收减免支持;对成长性企业按其经济贡献度,依照比例对其房租和税收进行限期减免;对初创型企业,按其年产值,依照比例对其房租进行限期减免。
(三)平台建设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两落地一融合”工作,推进高质量创业企业持续大量涌现,帮助创业企业快速孵化,鼓励实施区内建设主体自主建设或外部引入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建议对自主建设的机构,按投资规模比例,采取定额经费奖励支持;对外部引入的机构,按工作质效,采取房租补贴支持。
(四)吸纳人才建议
一是为产业发展培育输送实用性人才,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定向培训,对定向培训后进入企业任职的学员,建议按人头分别给予高校和企业定额奖励。
二是为吸纳产业发展高层次人才,对立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除享受地区人才政策外,根据项目完成实际绩效给予不高于其立项资助经费额度的奖励。
三是统筹校地人才规划,由高校牵头,结合政府人才规划、产业发展人才规划、按“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引入领军型人才,并在企业挂职,建议按“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支持。
(五)创投政策建议
一是建议对新注册设立的公司制或合伙制的大健康产业股权投资企业,按照实缴到位注册资本规模或实际募集到位资金规模,给予一定现金奖励,以吸引创投机构集聚,助力产业技术孵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建议以现金奖励和风险补偿的形式鼓励股权投资企业开展投资服务,帮助实施区内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创新企业获取发展资金。
(作者孔维成系区人大代表,江苏金陵交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作者刘东生系区人大代表,凤凰街道工委书记;作者姚萍系区人大代表,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土地开发利用处副处长;作者李敏系区人大代表,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参与编制单位:江苏金陵交运集团有限公司、南京中医药大学、华侨路街道、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