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失独家庭的状况分析及对策
闫 航
“失独家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独生子女夭折,又无法再生育孩子,使他们面临着健康、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失独”家庭这一特殊群体的现状已成为党和政府及社会关注的重点,亟需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
一、我区失独家庭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有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失独家庭将越来越多。据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统计,我区现有479户失独家庭,人数859人(截止5月底)。失独不仅仅给失独者带来了丧子之痛,还引发了一系列新的家庭与社会问题。对于失独家庭而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更加衬托他们晚年的凄凉,失独家庭面临着各方面的养老困境。
二、失独家庭存在问题分析
(一)失独之痛难以排解,逃避心理严重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说:“失去父母的孩子可以长大,但失去孩子的父母是怎么都过不去的。”差不多所有的失独父母都会保存着自己孩子生前的一些物件,借此缅怀他们。睹物思人,这样却更加无法让他们释怀。虽然时间能为他们疗伤,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那种痛,时时刻刻都有可能被勾起,尤其是过节家人团聚的时候。还有一些失独者离开了居住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逃避有关孩子一切的环境、邻里,甚至亲戚。这些失独父母几乎成为了流动人口,不与人联络和交往,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二)失独家庭养老面临困境
“不怕死,只怕老,只怕病”,成了“失独者”群体中广泛流传的一句话。失独父母大多数都是50岁之后的人群,他们面临着如何养老的问题,想进养老院养老,却没有子女为他们签字,而生病住院需要动手术,也没有子女给他们签字。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失独父母,失去了家庭养老的机会,而社会养老国家养老的力度不够,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晚年生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受着双重的折磨,很多失独老人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精神状况更是糟糕,养老面临着窘境,而他们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才会面临养老困境,所以他们的养老更应该受到国家的独特照顾。
(三)现有救助政策无法满足失独家庭的需要
在2001年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涉及失独群体社会保障的条款为该法的第四章第二十七条:“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此条内容说的太宽泛,没有形成具体量化标准,缺乏强制力,也具有很大的伸缩性,使得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国家虽然出台了相关政策,却并没有细化到具体的层面,也没有相应的扶持标准,缺乏执行力。
(四)社会和个人缺乏对失独家庭的关心
失独者、失独老人、失独家庭这些词语,最近才跃入公众的视线。目前人们对失独者还是没有什么概念,并不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痛苦,更别说去关心帮助他们,一些失独家庭他们选择了“弃世”,自动脱节疏离于社会,使得很多人都无法走近他们,进而了解他们。甚至一部分人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非但没有去关心帮助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还歧视他们远离他们,这必会在他们的痛苦上雪上加霜。
三、我区针对失独家庭的主要措施
我区失独家庭人数占全区户籍人口的0.09%,虽然比例很小,但代表了一个层面,关系到社会和谐和稳定。为此,区人口计生局、计生协会在南京市首创了计生特殊家庭帮扶模式,该“模式”获得失独家庭的欢迎和赞扬,得到省市计生协会的高度肯定和社会认可。每年省市“失独”人群的上访人数呈上升的趋势。鼓楼区失独家庭全市最多,通过实施计生特殊家庭真情帮扶,鼓楼区没有一例上京或到省市上访的事件发生,为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近年来采取的主要措施:
1、摸清底数,建立机制。组织对全区13个街道118个社区进行调查,摸清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为实施“计生特殊家庭”的帮扶救助提供了参考依据。积极整合部门和社会力量,开展计生特殊家庭帮扶工作,建立责任考核、协调推进、动态跟进等关爱救助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计生牵头、部门协作、各级参与”的工作格局。
2、多措并举,真情关爱。区计生协会每年筹集资金20万元用于计生特殊家庭帮扶。今年初,区协会向各社区协会下拨11.8万元活动经费,为社区计生协会组织计生特殊家庭开展各类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围绕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在精神、经济、生产、生活、就医、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开展基线调查、人员培训、走访慰问、联谊活动、落实需求、保险帮扶、社会帮扶、互帮互助“八大”行动。通过开展一系列帮扶行动,全方位对我区失独家庭开展帮扶和呵护,增进感情交流,解决失独家庭的“缺”和“怕”的问题,打开他们心灵深处那扇封闭的门,让他们走出心理阴霾,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失独家庭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托、老有所医。
3、结对帮扶,热情服务。发挥计生协会桥梁作用,发动会员志愿者为政府排忧解难,开展结对帮扶,传递社会温暖,奉献青春爱心。利用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全区118个社区计生协会开展为计生特殊家庭送温暖活动。2014年春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投入资金5.22万元,为261户计生特殊家庭赠送爱心服务卡,委托保洁公司春节期间为计生特殊家庭进行家庭保洁。发动计生志愿者组织计生特殊家庭成员参加“一日游”计生特殊家庭联谊活动,开展“迎新春、送温暖”关爱计生特殊家庭系列活动,组织街道、社区计生协为失独家庭开展“开开心心包饺子,快快乐乐过新年”。建立计生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建立结对帮扶档案,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积极探索“失独家庭”之间互帮互助帮扶形式,在石头城社区建立由失独妈妈组成的“人间大爱编织社”,帮助她们走出生活困境,共享美好生活。全区60%计生特殊家庭参加了各类社区志愿活动,让他们重新回到社会的怀抱。
四、几点建议
虽然现在有国家计划生育特别扶助政策,但失独家庭问题,却没有妥善解决。总体上,政府对失独家庭还缺乏有效的救助,表现在补助标准过低、政策过于僵化、政策缺失等方面。因此,建议政府应该拓宽思路,多措并举,妥善应对失独家庭问题。
(一)关注失独家庭中失独者的精神世界和身体状况
对失独家庭来说,精神上的创伤是物质和金钱无法弥补的,失独家庭的父母在失去唯一孩子后,他们或多或少会有精神上的状况。因此,抚慰失独父母的精神,让他们尽可能的走出失去孩子的痛苦,重拾生活的信心,重新回到社会中来是关键。这就要求,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首先不能把他们看成是问题家庭,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甚至歧视他们;相反的,要主动的去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在失去孩子后,还有社会上很多人在关心帮助着他们,以此来缓解失去孩子的痛苦。
对一些精神问题比较严重或者说影响正常生活的失独父母,要免费为他们提供心理医生,给予专门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使他们能够在痛苦迷茫的时候重新站起来。很多失独父母身体状况差,疾病缠身,他们不仅需要精神抚慰,还需要身体上的照料,尤其是老年失独父母,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更是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病无所医,对于那些失独父母们,更需要给与医疗上的救助。
(二)发挥社会力量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
首先,组建志愿者义务服务团队,积极宣传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和志愿者加入到队伍当中,明确各个成员的分工范围,定期进行拜访,帮助老人打扫家庭卫生,购买生活用品,如遇到残疾或是身体不方面的老人,提倡换班式一对一帮扶。其次,搭建失独家庭沟通交流平台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如老年大学和老人娱乐活动中心等,鼓励失独家庭抱团取暖,共渡难关。再次,走入失独家庭了解实际情况,让更多邻居、朋友、亲属主动热情的与失独老人交往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转变传统养老模式,提倡社会化养老
目前,大多数老人的养老方式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但对于失独孩子的家庭来说,这种传统的养老模式再也不可能得到实现。所以,针对失独家庭的养老,要更快的转变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倡社会化养老。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失独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籍、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一是提倡社区居家养老,让老年人住在家里,能够得到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的一些服务和支持,前提是支付较少比例的费用。服务的标准可以参照三无老人(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赡养的人)来提供。二是广开门路、积极宣传、多渠道筹集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建设匹配的养老机构,鼓励和支持失独老人走进养老院和老年公寓进行养老。三是根据失独老年人自身的特点,可以适当引进一些心理健康治疗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和职业素质,扩大养老产业从业人员队伍,实现养老服务专业化、队伍化。四是社区加快失独家庭的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失独家庭失去唯一的子女后,在生病就医方面存在较多困难如看病无人陪同、患病无人照料、手术无人签字等,对医疗救助服务有着迫切需求。因此应加强社区基层的医疗服务机构建设,为失独家庭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定时组织对失独家庭进行相对全面的体检,宣传健康保健知识,提高失独家庭的医疗保健意识。加强失独家庭的自我防病能力,对于行动不便或长期患病的失独家庭,社区应该组织专门的医疗人员上门服务,及时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心理安抚等专项医疗服务。
(作者系区人大代表,挹江门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