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连 尹林虎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之后,我国基督教界人士和广大信徒秉承“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传统,坚持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发扬济世利人精神,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2012年,国家宗教局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规范了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范围,明确了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可以享受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为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营造了更好的政策环境,对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的公益慈善活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乐善好施”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爱人如己”的基督博爱精神在中国基督教内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动源。近年来,随着三自爱国运动的深入和神学思想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关爱社会、服务人群”的理念在基督徒中深入人心,催促和鼓舞广大信众积极投入公益慈善活动。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整个内外形势越来越好,中国的基督徒也正在慢慢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政策、学习从力所能及的地方开始,实践“爱的宗教”之美德,践行信仰,服务社会,发挥正能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鼓楼区基督教慈善公益服务方面的现状与遇到的问题
1.现实的状况
近年来,宗教慈善活动得以不断拓展,在赈灾救灾、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助残扶弱、探问孤寡等公益慈善服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受惠人群也越来越多。通过这两年的“慈善周”活动,更是帮补了不少残疾家庭、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的在校学生、身患重病的病人和其他困难家庭等。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南京市基督教用于以上慈善活动的款项就超过了上百万,鼓楼区也有数十万,深得有关政府和社会的好评。
但从总体上和慈善专业化的角度来看,目前鼓楼区基督教的慈善公益事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单是基督教,可以说,整个鼓楼区宗教界开展慈善公益活动的优势、潜力和公信力等还有待进一步调动和发挥。
2.存在的问题
(一)鼓楼区现有基督教宗教活动场所12处,但大多数教会规模不大,基础相对薄弱,可利用资源也相对有限,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与其它地区的教会相比较而言,根本没有房产出租或生产经营等持久性受益来源,只能以信众的自愿捐献为主。因此,公益慈善常态化还需要面对资金来源等问题,形成常态化尚需进一步引导与扶持。
(二)慈善活动范围相对较窄,目前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主要局限于赈灾、助残、敬老、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环保义卖等方面,有些还不够规范。应该说,这些慈善活动,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宗教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需求与期待,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与扩展。
(三)缺乏宣传报道与信息渠道,尚待“脱敏”。公共媒体与重要信息平台,对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缺乏成比例的正面宣传报道,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宗教界在公益慈善事业方面所能起的更大作用。若能有适当的媒体平台、资讯渠道,可能会形成更好的宣传带动作用,形成一定范围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宗教界的特殊优势。
例如,曾有加拿大的一位信教群众,愿意来南京做养老服务,可以创办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养老机构,但苦于不知到哪里投资、与哪里联系,毕竟是久居国外的人士,对目前中国的政策、需求、可合作伙伴都不太清楚;又如有的老人想找适合自己的养老院安度晚年,并且希望能有临终关怀与宗教生活,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但苦于信息缺乏,儿女们在网上或公共媒体平台上都找不到相关真实有效的资讯,几经碰壁波折后找到教会来询问;等等,不一而足。
可以说,以上仅是鼓楼区基督教目前慈善公益事业的现实情况,以及遇到的一些真实问题和挑战。
二、正视自身现状,勇于面对慈善公益服务,引发的反思与建议
1.继续鼓励扶持
如前所述,基督徒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有着深刻的信仰理论基础、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的基督徒又结合了中国的“乐善好施”文化传统,和“爱人如己”的基督博爱精神,努力做到“关爱社会、服务人群”。所以,继续鼓励、扶持基督教团体依法从事慈善事业是可以放心的;在海内外,基督教团体所经营的养老服务机构、慈善公益性质的NGO(例如南京的爱德基金会),甚或一些院校和特殊教育等,普遍具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度。于此,我们也深信中国的基督教,若能善加引导、假以时日,也可以在中国的大地上结出硕果,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社会。
2.需要循序渐进
由于多种原因(包括主客观的原因),中国教会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才刚刚起步。目前的慈善活动,多数仍是零散性、随机性、单一性、临时性的,远没有形成社会服务及公益慈善事业所要求的,具备机制化、常态化、专业化的态势。
鼓楼区教会目前的慈善活动,多数仍是处于自发自愿、相对分散的状态,总体而言缺乏长远规划;有的尚未完全适应新形势与新政策,思想上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有的单位仅是为应付各级有关部门的号召和要求,带有被动的目的性。
可以说,目前普遍还未走出初期零散的、自发性的状态,形式单一、资源分散,故难以发挥合力的优势,更难形成独特的服务品牌。另外,由于各教会经济状况、组织能力的差别,发展不平衡;有的自身“造血”功能有待解决;有的自养都成问题,自然影响了对公益慈善的投入。因此,目前需要的是循序渐进、善加引导,鼓励交流与学习,自身发展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做好目前的慈善项目,把“有”的做大、做好,把相对“好”的做久、做强,累积经验、储备人才,逐步拓展慈善项目,不断提高至常态化、专业化、机制化水平。
3.可以量力而行
宗教界在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方面具有深厚的信仰基础、悠久的历史传统、较强的道德感召力和社会公信度,如果真能把这些潜力和优势调动发挥好,无疑是对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有益补充,分担政府负担,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改善生活,增进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和谐。
就目前现状,以养老服务为例,中国已经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调动社会爱心人士和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这项社会服务工作意义巨大,关乎民生。鼓楼区位于南京的黄金地段,硬件场地已成为很多宗教团体欲办养老院的瓶颈问题之一,但这并不影响宗教界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如可以尝试调动宗教界发挥心灵抚慰、临终关怀的积极作用,在建立信任合作的基础上,让一些爱心人士进入部分养老院、托老所做义工,开展心灵抚慰和疏导工作,满足部分老人的精神需求。
4.积极呵护宣传
由于宗教界开展慈善活动才刚刚起步,需要有更好的社会氛围来呵护。宗教界若要开展大型的公益慈善活动,涉及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有其复杂性。目前,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总的外部形势是好的,但也有一些方面需要慢慢的适应与改善,需要营造更好的合适的土壤。深信随着“脱敏”的过程,社会将对宗教界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有更多的了解、支持和参与,有越来越好的舆论氛围,形成良性循环,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主客观因素、内外部环境也将会愈发改善、越来越好。
(作者孙海连系区人大代表,江苏省五台山体育中心党委原书记;作者尹林虎系区政协委员、南京基督教江苏堂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