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整合社会资源 完善养老保障的思考

发布日期: 2015-04-15 11:25 浏览次数:

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正式迈入老龄社会,是目前世界上老龄化唯一超过一亿的国家,而且正在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预计到204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峰值,占到总人口的31%左右。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对我国现有的养老格局提出了严峻挑战。

最近,我阅览了国内一个权威杂志,其中一篇调查报告引起了我的注意。该杂志梳理了截至2013年以来,包括全国22个省会城市、5个自治区首府、4个直辖市以及5个副省级城市在内的36个城市的养老数据。调查表明:尽管我国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4万多个,养老床位350多万张,但是普遍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而独居、空巢、留守、随迁、失独、失能、失智、高龄、高知等的老龄人群逐渐增多。就拿我所在的企业而言,目前退休员工人数达到,其中年龄在70岁以上的退休职工占到40%以上,尽管我们企业每年通过困难帮扶、公司自筹的医保基金、慰问补助等,帮助解决企业内部家庭困难、重症重病、失独或丧偶退休员工的生活困难,但这样的帮助总是有限的。老人不仅需要企业的关怀,更需要社会的帮助,多管齐下,多方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开辟养老保障的多元渠道才是当务之急。        

一、对当前我国养老现状的基本认识

1.认识不足和传统的养老观,导致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高。一方面,目前我国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仅仅局限于养老院、老年公寓这类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队伍不够壮大,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尚未建立起来。在现有的养老机构中,大部分都以“养”为主,仅满足于老年人的吃住,其他康复、医学护理、精神慰籍服务与老年人实际需求相差甚大,养老服务机构缺乏统一规范,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也时常处于“孤独”或“无照看”状态。二是在有着“养儿防老”固有的传统观念引导下,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养老机构还存有偏见,认为做儿女的把父母送进养老机构是一种不孝的表现,加上目前养老机构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好的机构较少或者费用偏高,许多子女尽管分身乏术但也要殚尽竭虑地照顾父母。在空巢养老日益普遍的今天,面对加速袭来的人口老龄化浪潮,要解决养老困境,不仅要求量的增加,更需要的是质的提升。

2.资源短缺,制约社会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包括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优惠政策不到位,民间参与社会养老积极性不高;老年人口众多,养老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突出。国务院规划“十二五”期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养老床位总数要比“十一五”末新增340多万。而现阶段,据民政部发布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0余张,虽比上年增长,然而对照目标,还缺少200多万张养老床位,这一比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0‰至70‰的平均水平,也刚介于发展中国家20‰至30‰的水平下限。面对日益袭来的老龄化浪潮,可见总量不足仍是现阶段我国机构养老领域存在的首要问题。

3.养老服务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力量薄弱,难以适应现代养老事业发展的要求。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我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但目前的情况是,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0多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不仅与我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养老服务是一种特殊的老年公共服务产品,直接关系到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受身心状况的制约,高龄和失能老人需要实行机构养老,因而十分需要具有某些专业学科的专业护理人员。

二、对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养老保障的思考

让人人都“老有所养”既是中国文明的优良传统,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要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的规律及其对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紧紧抓住当前社会养老负担相对较低的有利形势,主动采取相应对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化进程,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1.未雨绸缪积极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在推进城乡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一要重点关注未被纳入养老制度的城乡高龄老人和城乡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将老年福利关注的重点由特困和困难老年人转向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普通老人,着手解决当前仍处于“老无所养”状态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二要明确政府在建设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主导作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坚持“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统账结合、多缴多得、制度衔接、保障基本”的原则,建立缴费水平与收入现状和承受能力相适应、保障水平与地区发展水平相协调、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保险关系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完善医疗合作制度,使服务更加人性化。针对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建立老年人信息资料数据库,制定一套老年人看病的特殊机制,可以在老年人生病时在住处为老人看病、提供医疗救助等人性化的服务。

2.以社区为依托,健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场所,是老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社区老龄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轨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老龄工作的组织体系,以社区为载体,形成切合实际的老龄工作基本框架。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政策、设施、财力、人力方面的优势,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专业人员上门服务、社区日托服务、福利院资源向居家老人辐射、设立家庭养老院、倡导社会参与和社会互助等多种形式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推进居家养老的合力。

各社区可以选择几家管理规范、资质良好的餐饮店作为老年食堂,为居家老人提供不同层次的一日三餐;建立一家或几家为居家老人服务的洗衣店,减轻他们的家务负担;向有需要的老人发放洗浴票;发展标准型的“日托”养老,免除老人子女的后顾之忧;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训一批人员从事居家老人养老服务;发动邻居、学生、社区民警、物业管理员、党员、志愿者以及社区的低保人员建立一支稳定的为居家老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为居家老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卫生服务,如预防保健、上门护理、定期体检、临终关怀等;引进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疏导老人的心理障碍;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和服务人员应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严格的评估指标体系,扩大服务面,扶持形成一批养老产业。

每个居委会都应建立一所达标的、功能比较完善的老年活动室,使老年人有一个称心的活动、交流场地;教育部门帮助每个街道、镇建立一所老年学校,落实师资、场地、时间,提供老人欢迎的家政、烹调、缝纫、书画、外语、电脑、钢琴、合唱等课程,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3.制订扶持政策,鼓励兴办民办养老机构。政府要在兴建安居房保障房的基础上,大力建设养老公寓和老龄活动休闲等场所,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老龄产业,投资、发展养老服务业。如可以采取土地划拨、出让价格优惠、规费减免、贷款贴息、床位建设补贴、床位运营补贴、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兴建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托老所、老年护理院、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设施,驻区企事业单位可将闲置出租的办公楼、厂房、仓库、校舍改建为养老机构,提升全市养老服务硬件设施配置水平。

4.开办专业培训,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素质。一是加强全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在养老服务领域率先培养和使用一批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实行专业化、职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区政府还可以通过公开招聘形式,吸收一批学历较高、年轻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养老服务队伍中来。二是鼓励大中专院校及职高、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区政府还可以利用社区卫生所、派出所、消防大队、学校等资源,对养老服务人员、志愿者、义工进行专业的岗前综合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定的卫生、康复、消防安全、心理辅导能力。三是认真实施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科学界定居家养老服务中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和职责,加强对社工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四是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建成一支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兼备的优秀养老服务队伍。

(作者朱玉峰系区人大代表,中交三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