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2014年9月5日 第6版
——南京鼓楼区人大代表宋建华的“记忆中的人大工作者”
我所在的两个社区,曾与南京鼓楼区人大机关结对共建,加上我也是区人大代表,对区人大的同志相对比较熟悉。回顾这些年的工作,印象中有这样几件事让人感动。
困境及时雨
那一年冬天,临近春节,当时人大办的张玉玲主任到社区走访,正有一大龄失业男子在社区要求办低保,情绪激动。张主任了解到像这样的情况在社区还有不少,回去后立即向时任常委会主任王红云汇报,很快区人大组织召开了一场座谈会,主题是“转变观念 、树立信心,寻找岗位、自主创业”。当时的社区条件很艰苦,会议室兼活动室,几张破旧方桌、几条木质长凳,天气很冷飘着小雨,室内也没有空调或取暖设备。会议从下午两点半开始,两点一过就有居民陆续前来。第一位来的姓郭,也就是那天在社区要办低保的男子,他们夫妻俩双双下岗失业,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儿子,生活捉襟见肘;第二位唐姓男子,四十多岁,离异,一侧肾脏摘除,不能做重体力劳动,下岗在家;第三位是高中刚毕业不久的小伙子,因家境困难放弃继续求学,由于缺乏一技之长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王红云主任、劳动局的几位领导、人大办的工作人员和失业的居民围坐在一起,像拉家常一样了解居民的困难,帮助分析原因,一对一做就业帮扶指导。外面很冷,但参会的每个人心里都暖暖的。此后,郭姓男子利用自家一楼住房开了一间小杂货铺,妻子也转变观念做起了家政服务,家里的日子一下改善了很多,一家人脸上又有了笑容;唐姓男子被推荐去了一家单位做保安,工作很认真负责,单位反映不错,自己的生活也有了保障;那位高中毕业的小伙子,通过劳动保障所办了小额贷款自主创业,如今贷款早还清了,生意做得越来越好,购了房还买了车。
弯道凸透镜
汪振宇时任人大财经委主任,那时候他常常骑着一辆旧单车到社区里来,来到社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忙你们的,我自己下去转转。这一天,他在转到马家街43巷的时候,见一群人正围在那里,上前一打听,原来在弯道上刚发生一起交通意外,有一位骑车中年妇女被弯道行驶来的出租车给碰了,人已经送医。细聊之下,得知这里因为两个紧连着的垂直弯道是视线的盲点,常常有小的交通意外和碰擦发生。回去后,汪振宇就咨询了交管部门,得知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安装凸透镜。紧接着,联系厂家、组织安装,汪振宇前前后后联系、跑腿。安装的那天是7月的一个周日下午,炙热的骄阳下、滚烫的柏油路面上,汪振宇和工作人员们一遍又一遍,反复调试安装的角度和高度,在他和工人师傅的汗水中,两面照亮安全的凸透镜安装成功。这以后,在这条弯道上,再也没有发生过交通意外。很多年过去了,附近的居民说起这件事情,依然对他赞赏有加。
知心调解员
时任人大办公室主任的张玉玲来社区的次数多,又极具亲和力,很快和社区里的大妈大姐们熟悉了起来,她一来社区,很多大妈大姐便围坐在她身边,聊家常说烦心事,张玉玲就像知心大姐的角色。社区里有位吴大妈,五十多岁,离异多年,经人介绍嫁到南京来,老伴是位离休干部,两人相处很好,老伴过世后,把房产留给了她,为此老伴的子女们想不通,不断和她吵闹,进而发展到动手打她,家庭矛盾逐步升级,呈白热化。吴大妈多次想不开,想走极端,找到张玉玲主任倾诉,张主任介入调解,教育子女们,老人对自己的财产有处理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干涉,法律也是予以保护的。经过多次调解,一起极有可能酿成恶性家庭事件的矛盾得以化解。
社区里还有位林女士,她的烦心事,是13岁的女儿不爱学习,总是不听她的话,和她顶嘴,在气头上,林女士忍不住会打女儿,结果女儿不但不听还乱摔东西,甚至闹着要离家出走。张玉玲给出的建议是对孩子多尊重多交流、找优点多欣赏多鼓励,并学会“示弱”,学会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健康地度过青春叛逆期,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良好环境。林女士听了张玉玲的建议后,努力改变自己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渐渐地发现孩子也开始改变了,变得不再乱发脾气、不再乱摔东西,写作业看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母女俩的感情也越来越好,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几年后,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世界知名学府墨尔本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