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鼓楼区位于南京主城区西北部。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全区行政面积由26.62平方公里扩大到53平方公里,人口由82.64万增加到94.56万,人口密度由3.35万人/平方公里下降到2.43万人/平方公里。新区既承继了原鼓楼区商贸商务集聚、高校科研集中、历史文化丰厚、政治资源丰富等优势,又汇聚了原下关区的历史文化与空间土地资源;既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统筹发展,也面临着老区品质提升、旧城保护更新等巨大压力。
新鼓楼区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国家战略和行政区划调整为两大战略契机,以争创首善之区、建设幸福鼓楼,争当南京乃至全省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为重大使命,确立了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城市发展先行区、幸福宜居样板区、绿色低碳示范区和政治建设引领区”五大战略目标任务。为此,新鼓楼的交通建设和发展同样面临着重大使命和战略任务,需要及时把脉诊断、审时度势、系统谋划、整体优化、有序建设、科学发展。
一、把脉:交通是新鼓楼区现代化发展的重大短板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引擎、骨骼和血脉。新鼓楼提出五大战略目标任务,需要鼓楼交通予以响应和支撑。然而,考察审视新鼓楼的交通现状,不得不明确而遗憾的说,交通是新鼓楼区现代化发展的重大短板。
1.由门户枢纽到腹地蜂腰,交通区位优势已成过去
近代历史上的下关,曾经是长江第一开埠口岸,内河第一大港,沪宁铁路西端始发站,沪宁铁路与津浦铁路隔江衔接换乘站,南京长江大桥的南桥头堡。下关公路客运站也是除中央门长途客运站之外,主城区内一个重要的公路客运站。当年的下关区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国家南北与东西水陆综合交通枢纽、南京乃至江苏的门户,上世纪20—30年代下关曾经是南京商贸金融十分繁华的经济中心。
上世纪60年代末,随着长江大桥公铁两用桥梁建成通车,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跨江贯通,形成国家京沪铁路大动脉,铁路客运主站转移到了南京火车站。铁路西站地位大大下降。
上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水路和公路共同繁荣。但是,随着随后的公路建设大发展,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突飞猛进,公路客运能力、效率与服务大幅度提升,远比水路交通优势明显,很快将曾经十分兴盛的长江水上客运彻底击垮,至2001年10月长江客运班轮宣告停运。
2010年京沪高铁与沪宁高铁陆续开通后,对公路客运同样形成巨大冲击。南京对主城区原有的公路客运站进行了重大调整。2011年6月28日,下关公路客运站关闭,线路并入到南京南站公路客运站。2012年3月底,铁路南京西站停止运营。至此,下关区曾经承担过的南京水陆对外客运交通功能全部丧失。
与此同时,随着机动车迅猛增长,江北地区的逐步发展,南京的跨江交通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南京长江大桥及其两岸连接线成为城市道路交通最为拥堵的路段。当年的门户枢纽已经沦落为腹地蜂腰,交通区位优势已完全成为过去。调整后的新鼓楼区也不可能恢复下关曾经拥有的城市门户与枢纽功能。
2.功能多、强度高,路网差、公交弱,交通拥堵日趋严峻
调整后的新鼓楼区尽管人口密度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全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区,依然是南京城市功能最为集聚、交通需求量级最高,但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最为薄弱的功能板块。新鼓楼区集中了南京市主要省级政府机关、军区大院、省市医院以及高等院校,经济、社会活动强度高,带来交通需求在空间上、时间上的高强度、高集聚。
新鼓楼区所包含的原鼓楼区和原下关区是交通设施供应条件最为紧张、交通历史遗留问题最为严重的区域。大量大院式的块状用地分割,众多地块直接面向主干道开设出入口造成干道交通功能效率较低;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造成路网结构与规模先天不足,道路网可拓展空间小;同时由于机关大院、高校等设施众多,传统单位大院用地模式导致了路网连续性差,支路网密度不足。古城墙、秦淮河等阻隔使得交通瓶颈拥堵问题突出,等等。
由于道路网结构与布局的双重缺陷,新鼓楼区所包含的原鼓楼区和原下关区曾经是南京六城区中公共交通最薄弱的地区。尽管近20年来随着道路网改造加密,公交线网的及时填补,新鼓楼区的公交线网与站点服务覆盖已经大为改善,但是与本地区的多功能集聚、高密度人口、高强度开发带来的高强度、高集聚的交通需求相比,公共交通的承载能力与服务水平都无法满足要求。已经开通的地铁1号线、2号线只是在新鼓楼区边缘,承担鼓楼区单侧客流服务。在建的地铁四号线串联了鼓楼区政务、高教与居住走廊,仅有鼓楼、云南路、草场门、中保村四个车站。山西路、盐仓桥、挹江门、中央门等地区中心和模范马路、福建路、中山北路、建宁路等沿线高强度、高密度客流地区与走廊在近年内均没有轨道交通服务。
上述一系列问题使得鼓楼区成为目前南京市交通最为复杂、拥堵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可预见的将来交通拥堵还将进一步加剧。
二、展望:新鼓楼区交通发展任重道远
1.高密度、高强度开发要求新鼓楼交通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尽管区划调整后新鼓楼区空间扩大了一倍,人口密度也有所降低。但它毕竟依然处在城市中心地带,全部都是建成区。新鼓楼区未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盘活存量、改造旧城和发展楼宇经济。这实际上意味着要在既有的承载空间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开发强度,也意味着要在目前已经相当紧张拥堵的城市交通网络和设施上进一步增加负荷。
根据新鼓楼区城市与产业布局相关规划,将要重点推进建设的有新街口——鼓楼商贸商务区、模范路科技创新街区、中央门商贸区、江东软件城、滨江商务区、幕府山新产业区等功能板块。前三个功能板块目前道路交通负荷度很高,道路网基本改造完成。模范路和中央门地区是轨道交通线网和站点服务覆盖最薄弱的地区。江东软件城、滨江商务区、幕府山新产业区地处交通末梢地带,道路网有待改造提升,与主城区骨干路网整体融合,与周边地区路网贯通衔接。这三大片区的公共交通更是十分薄弱。
总之,仅靠既有的道路交通设施和既有规划的轨道交通设施的运输承载能力,均无法有效支撑和支持新鼓楼区未来开发的功能提升、强度提高。
2.文化历史城区要求新鼓楼交通建设发展必须慎之又慎
新鼓楼区拥有极为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总计约700处。有历史文化街区1处、历史风貌保护区4处、历史地段2处。比较著名的有明城墙、宝船船厂遗址、石头城遗址、颐和路民国公馆区、中山路——中山北路民国轴线、大马路、渡江胜利纪念碑、南京长江大桥、清凉山、狮子山、幕府山、秦淮河、金川河、护城河、十里长沟等。所有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都十分难得、十分宝贵;既是南京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既是古代、近代的,也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子孙的。我们必须对之十分敬畏、十分珍重、十分谨慎!
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充分认识新鼓楼区的交通规划、交通建设和管理之复杂、之困难,必须转变简单化的需求导向、建路保畅的思维定势和交通发展理念,必须摒弃简单粗暴的大拆大建,必须十分审慎、科学地选择新鼓楼区未来交通发展模式、方式、布局和途径。
3.幸福宜居要求新鼓楼交通服务做到“宜乘、宜行”
新鼓楼是江苏的首善之区。建设“幸福鼓楼”是省市区领导和新老鼓楼居民共同的期盼。“幸福鼓楼”,民生为先。“幸福鼓楼”要做到“八宜”:即“宜居宜业、宜产宜商、宜游宜闲、宜老宜少”。
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功能之一,交通更是百姓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交通作为一种派生的需求,应当满足“八宜”的要求。“八宜”具体落实到对交通的要求,简而言之,就是“宜乘、宜行”,并且要努力做到全人群、全目的、全天候。新鼓楼的交通服务能力、服务品质、服务水平必须满足富裕化的全体市民对“宜乘、宜行”的全面要求。
如上分析,以新鼓楼区现有甚至既有规划的交通设施供给能力,现有的交通服务品质和水平,距离上述“宜乘、宜行”要求还相去甚远。
4.绿色低碳要求新鼓楼交通发展拒绝低效高碳高耗
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区是新鼓楼建设“五大”现代化示范区战略目标任务的重要任务之一。由机动化带来的生产运输方式和生活出行方式所造成的土地占用、资源能源消耗、生态与环境冲击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热点,也是对“中国梦”的重大考验。构建集约节约的城市用地与交通协调发展模式,倡导低碳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是鼓楼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而新鼓楼区的机动车底数已经比十年前翻了两番,并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鼓楼的行车难、停车难已经成为新鼓楼驻区单位、居民和省市区领导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诉求的多元、观念的冲击、舆论的博弈、决策的选择意味着真正践行和实现“绿色低碳”知易行难。尤其对机动化模式与道路的选择是否符合“绿色低碳”,更是考验决策者、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和广大市民智慧、勇气与共识的试金石。
三、构想:新鼓楼、新交通
原鼓楼、下关本是南京的老城区。调整合并后的新鼓楼还是南京的老城区。作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老城区上打造新鼓楼,建设“五个示范区”,实际上并非要建多少新大楼、修多少新马路、造多少新广场,而是要培育发展现代新产业、精心营造品质新空间、积极创建幸福新社区、推进倡导绿色新方式、引领落实政治文明新机制。与此对应,新鼓楼区新的交通发展目标构想是:创建绿色交通新城区,构建健康交通新体系,引导文明交通新风范。
创建绿色交通新城区——交通出行以“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绿色交通为主导交通方式,绿色出行分担率占85%以上,个人机动出行分担率不超过15%。机动车清洁排放达标率100%,全区道路噪声平均值达标率100%。
构建健康交通新体系——500米半径地铁站点服务覆盖率达80%以上;300米半径公交站点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道路网密度达8km/km2以上,其中支路网密度不低于6km/km2;城市道路步行、自行车空间达标率达98%以上;公交和道路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实现程度全市最高。
引导文明交通新风范——机动车驾驶者平均年违章次数全市最低;道路交叉口平均步行、自行车交通违章全市最低;路内机动车违章停车率全市最低;万车交通事故率、死伤率全市最低。
四、建议:以人为本、绿色发展
1.做好综合交通规划
进一步分析诊断新鼓楼交通与城市发展现状问题与症结;面向五个示范区建设,预测评估未来交通需求与相匹配适应的交通供给能力要求;明确新鼓楼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优化新鼓楼综合交通体系配置与布局方案;提出新鼓楼交通建设发展思路、重大任务、行动纲领与计划。
2.突出公交优先发展
一是加密轨道网,消除轨道交通规划盲区;二是积极争取轨道交通5号、13号线提前建设,做好7号线、9号线预留预控;三是加快建设一批公交换乘枢纽;四是以轨道和公交枢纽带动商贸商务中心区和城市综合体建设;五是主次干路增设公交专用道;六是增设一批支线公交。
3.完善路网结构体系
一是加快实施纬一路至惠民河高架段快速路优化改造工程;二是优化改造长江大桥南堡和大桥南路周边地区路网;三是滨江商务区道路网整体工程;四是大桥南路幕府山地区道路网提升工程;五是铁北北崮山片区路网提升工程;六是加快支路网的整理、疏通和出新。
4.强化路面交通管理
一是优化单向交通和微循环组织;二是提升道路绿波、面控、诱导等智能交通水平;三是加大道路违章停车整治查处力度;四是加大对酒驾、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
5、改善慢行交通环境
一是编制新鼓楼区步行、自行车交通专项规划;二是整治清理人行道、自行车道上的占道经营、违章停车;三是建设一批滨水、沿山、公园步道;四是增设一批主次干路人行中央安全岛。
6.推动特色公交服务
一是全区推广实施公共自行车系统;二是开辟一批文化旅游公交专线;三是为就医者、残疾人、中小学生等提供公益性公交服务。
7.推进文明交通行动
一是拟定文明交通行动整体策划与实施方案;二是配合部省市,带头办好文明交通周、公交周和无车日等活动;三是加大文明交通宣传教育力度。
(作者杨涛,系市人大代表,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