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滨江中学为样本
王 克 定
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是年幼的漂泊一代,小小年纪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进程中,他们的成长教育亟须社会各方的更多关注。新鼓楼区成立伊始,百业共举,外来务工人员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要确保他们安心生活、稳定工作,积极为“首善之区”建设添砖加瓦,子女的顺利就学和接受良好教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滨江中学地处宝塔桥街道金陵小区,该小区是当年全市下放回城人员集中安置区,由于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多年来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聚居的小区,地区常住和暂住人口整体呈现“三多一低”现象,即困难户、单亲家庭、外来人口多,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鉴于这样的周边环境,滨江中学的生源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比超过70%。这些学生的家长,1/3未受过正规学校教育,1/3仅为小学毕业,另1/3也只读过初中,只有极个别读过高中。他们客观上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基本的文化辅导,同时又需要整日为生计奔波,难以兼顾孩子的文化教育,相对而言,对这部分孩子的教育学校的责任更重。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类似这样的学校一直套着“薄弱学校”的紧箍咒,长期遭受社会冷眼,家长觉得孩子成了“下等公民”,渐渐生出自卑感,时常感叹教育的不公平。
在生源无法选择、责任无法回避的前提下,怎样才能让家长、学生和教师解除后顾之忧,“抬起头来做人”,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用学校精神文化引领师生成长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低层次需要日益满足的今天,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就更加突出。学校要根据科学的管理哲学,把师生对教育的理解和学校的使命、愿景、理念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形成学校发展的价值观,落实到师生认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准则、道德规范等方面,并最终升华为全体师生为之奋斗的信仰。
办学理念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灵魂,它源于学校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它是在宏观的把握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基础之上的微观思考。校长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师和主要建构者,校长的办学理念决定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如滨江中学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人人成功,各得其所”的办学理念。这里的“人”包括在校全体师生,以及学校整体、学生所在的家庭;“成功”指目标、理想追求;“各得其所”是以承认、尊重师生个体现有的发展条件为前提,个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达到各自发展的最佳高度。实践的纵向目标及评价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即让“优秀的更优秀”、“普通的变优秀”和“一个也不能少”;横向层面是“教做人、教读书、教考试”。蕴藏其中的策略手段是讲管法、讲教法、讲学法、讲考法,“法”即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贯穿始终的精神灵魂是“育人教书”。学校把“我艰苦、我坚强、我坚持”定义为学校精神,进而再将之升华浓缩为一个“坚”字,学校“坚”文化打造由此全面铺开。
团队精神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教育教学,把所有师生集合到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之下,构建一种和谐统一的氛围。作为团队的领导者,要能让每个成员都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实现自身的价值,特别是用心培养团队成员之间整体搭配、协调一致的团队默契,凝聚出高于个人力量的团队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成员的能量。作为团队的中坚力量,教师队伍要牢固树立“五个观念”,即全力以赴”取代“尽力而为”的核心价值观,合作第一、竞争第二的双赢观,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的处世观,“我就是学校”的形象观和有自己教学地位的绩效观,凝聚合力,共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用学校制度文化规范师生行为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基础,为整个学校文化建设服务,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规范着学校每个成员的行为,具有权威性和神圣性。一套先进科学的管理制度能使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关系融洽、工作学习舒心,使学校的每个成员充满自信与期待、精神面貌更好,有助于更快更好地形成共同愿景、提升工作效率,进而使整个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
1.打造学校卓越领导力
用“蒜头型”校长观打造校级领导班子,建立良性的干群关系。学校领导班子大事集体谋划、集体决定、优势互补,同时加强教职工的团队建设。建立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参加分管学科教研组备课制度,制定以团队为基础、个人有权重的奖励方案,起到正确的导向和保障作用,以此打造以学科主任、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学科组和备课组、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群体、以年级主任为核心的全年级教师群体,以及以课题组组长为核心的教科研群体和以各职能部门领导为核心的管理队伍。
2.打造教师核心竞争力
用“侧过身子比平躺着高”、“只与自己比”的提法,卸下教师背负的沉重心理包袱,培养质量信心,激励全体教师向自己的质量目标发起冲锋。鼓励教师学历进修和业务进修,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青年教师培养规划、“金钥匙”名师工程计划、“名、特、优”教师培养计划等,通过多种渠道力推教师参加市、区公开课、赛课和各级各类评选和观摩活动,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个人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提升教师的业务技能,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坚持德育为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严格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培养文明的中学生为目标,以“安全、净、静、敬、进”六字为重点,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守纪习惯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及礼仪规范教育。
4.形成家校联系的合力
每学期至少召开4次家长会,把家长会开成家长培训班,采取专家讲座、学法指导、情况交流、成绩回报等多种形式,引导家长鼓励孩子“一代胜过一代”,不用其他优秀孩子的标准或想象的标准来强求自己的孩子,让家长由教育的配角向主角转化。必要时,可以通过教育学生来影响家长,最终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
三、用学校物质文化激励师生发展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形外壳,它以物质为表,蕴文化于内,是学校成员对象化活动的结果。一方面,人创造了物质环境,并让物质环境打上精神文化的烙印;另一方面,人又是物质环境的受用者。师生长期生活在一个有序、文明、整洁、高雅的环境中,他们的言行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物质环境传递出的“隐性规范”的制约。充盈的物质文化所折射出的健康向上的人文因素,也会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让自己的言行与学校的规范合拍。
滨江中学在校内外多渠道打造学校“坚”文化氛围。利用校门口LED屏反复滚动、对外宣传学校文化和滨中精神,凡校内外宣传能用到的ppt课件、纸杯、信封等使用统一设计的体现 “坚”文化特色的底图,将“坚”文化解读、学校办学目标、等镌刻于教学楼外墙之上,将学校喷泉池命名为“坚池”。每天师生进出学校或在校园内活动时,这些文化均会映入眼帘,以时时提醒师生,秉持滨中精神,努力奋发向上。同时,学校开辟“创造天地”,展示师生的优秀教案、书画作品、优秀考卷等;布置“光荣榜”,表彰师生各级各类竞赛评优,树立典型、激励先进;设计校徽、创作校歌,把教师生的才智和创造力紧紧凝聚在一起。优美的育人环境,积极向上的氛围可以极大地激发师生爱校如家的热情。
四、用学校文化活动培育师生自信
外来随迁子女大多数来自家庭情况不是太好甚至比较糟糕的社会底层家庭,表现出来的很多生活习惯、行事习惯和学习习惯相对较差,相对而言,他们缺乏比较清晰的目标和为之而努力的动力,更不用说高尚的精神需求。因此,用优良的学校文化为他们构筑起精神家园,才能让其尽快融入新的集体、新的团队,尽快产生比较明晰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全力以赴,尽快拥有属于自己的高尚的精神世界,并能反哺其父母,以孩子来教育家长,形成一个家庭乃至千万个家庭都能拥有的积极、健康、幸福的精神家园。滨江中学组织了“阳光大舞台”活动,除了正常的升国旗奏国歌仪式外,还增设了升校旗唱校歌、齐颂滨中精神和《少年中国说》片段。每周由一个班级作为国歌校歌领唱班登上主席台,向全体师生高声宣讲本班班训并引领全体师生唱国歌、校歌和齐颂。接着还有“做自豪的滨中人”环节,集中表彰一周以来或者近期以来在各级各类活动评比中获得佳绩的老师或学生,以增强师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而学校周边的社区居民每周都会自发前来观看这场活动,无形中增添了学生的自豪感。学校团委还适时开展黑板报评比、“我为学校添光彩”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来陶冶团员青年的情操,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仁者播其慧,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依据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合理地开展一系列有益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并把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凝聚成“滨中节拍”。春天,学生在操场上进行英语晨读;夏天有师生同台表演的才艺节;精彩深秋,是各学科组组织的知识竞赛;冬天则有迎新年师生运动会,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体验校园的缤纷生活。
(作者系区人大代表,滨江中学校长)
|